CQ9电子到2025年,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
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实质是创新中国的自然生态保护制度,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二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三是突出自然生态系统严格保护和系统保护,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
《方案》直接涉及28个省份400多个县级行政区,各级政府都将直接或间接参加国家公园建设,社会公众、原住居民也将通过特许经营、志愿服务、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形式参与到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管理中
国家公园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空间,CQ9电子其总体发展布局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格局优化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
2022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的批复》。之后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下称《方案》)。全国遴选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5个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包括陆域44个、陆海统筹2个、海域3个,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9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
《方案》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确定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设立要求、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等主要内容,擘画了全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的宏伟蓝图,《方案》的实施将为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筑牢生态根基。
国家公园候选区遴选坚持国家立场、保护第一、尊重自然、积极稳妥等原则,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底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出发,统筹国土生态安全等多目标需求,系统思维、科学布局。
第一,明确国家公园功能定位。我国的国家公园是由国家划定和管理的具有国家级保护价值的大尺度自然区域,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自然资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指出,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2019年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第二,科学识别自然保护关键区域。遴选国家公园候选区,首先要明确我国需要严格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国家林草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了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研究,系统建立了生态系统重要性、珍稀濒危物种代表性、自然遗迹景观独特性的评价方法;整体识别了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代表性珍稀濒危物种,以及独特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的集中分布区;明确了我国极重要自然保护关键区域大约陆域192万平方公里,海域30万平方公里,规划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系统保护。CQ9电子考虑到生态价值相互比较的可能或便利性,以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生态功能格局及气候、地形、植被空间分异规律为基础,将具有相似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过程的自然区域划为同一自然生态地理区,全国共划分为4个生态大区39个自然生态地理区。在每个自然地理单元内,以自然保护关键区为基础选择具有设立国家公园潜力的区域作为评估对象,全国共选择了236个评估区。
第三,综合遴选国家公园候选区。根据《国家公园设立规范》标准,按国家代表性、CQ9电子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3大准入条件和9项认定指标,将最美国土的功能定位指标化。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中国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或中国特有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集聚区,或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自然景观和自然文化遗产区域;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基本维持一个以上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大尺度生态过程的完整状态,大部分区域保持自然风貌,或轻微受损经修复可恢复自然状态;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公共利用、管理体制、保护空间整合与国民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对236个评估区对标评估、优中选优,原则上每个自然生态地理区只选择1~2个作为候选区。
第四,社会大众参与遴选全过程。2021年2月,开展了“选出你心目中的中国国家公园”大众网络投票,充分听取大众意见。同时,经历了多轮专家论证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及第三方评估等严格程序。可以说,《方案》编制过程既体现了研究的科学性,布局的系统性,也体现了公众参与性。
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方案》把我国10.3%的陆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域纳入候选区,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保护类型最全面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最美国土,守护最有价值自然资产,是国之重器。
国家公园守护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区。国家公园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类自然保护地,保护层级最高,保护强度最大,保护目标综合性最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关键区域中具有首要地位。《方案》紧密衔接了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涵盖了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最关键的区域。
青藏高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保护流域生态、实行区域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将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严重的区域规划为重要自然生态空间,采用国家公园的方式严格保护起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发展格局的迫切要求。
《方案》打破行政区域、部门管理限制,在青藏高原布局了三江源、羌塘、昆仑山、若尔盖、珠穆朗玛峰等13个候选区,形成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将大尺度原生态区域及生态廊道纳入保护体系,保护区域超过70万平方公里;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从源头到河口布局了9个、11个候选区,将源头汇水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水源涵养关键区设立国家公园系统保护,保护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国家公园引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所依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重要基础,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方案》覆盖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典型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富集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布局范围分布着5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和2.9万多种高等植物,分别占我国脊椎动物和高等植物的68%、81%,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了众多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保护了国际候鸟迁飞、鲸豚类洄游、兽类跨境迁徙的关键区域。
《方案》直接涉及28个省份400多个县级行政区,各级政府都将直接或间接参加国家公园建设,社会公众、原住居民也将通过特许经营、志愿服务、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形式参与到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管理中。国家公园体制在社会、经济、政策、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融合性,在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全局性,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公园推动自然保护领域历史性变革。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实质是创新中国的自然生态保护制度,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二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三是突出自然生态系统严格保护和系统保护,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方案》共涉及现有自然保护地约705个,占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的71%,10项世界自然遗产、2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设立过程将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促进自然保护地的有效保护。从全球看,目前全球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约25.1万个,覆盖了陆域面积的15.7%,海洋面积的7.9%。我国国家公园体系一旦建成,将占到全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半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按照《方案》要求,到2025年,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这需要连续13年每年大约设立3~4个国家公园,还要进行高质量建设,任务艰巨。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上下同心,充分发挥好各级政府积极性和全社会力量。
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坚持积极稳妥,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上下协同,多部门联动,有序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首先要摸清本底,对候选区的生态本底、社会经济本底进行细致调查,明确其价值所在,这是国家公园设立的最基础性工作。其次要进行社会影响评价,评估国家公园设立对区域及当地社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否可以承受。特别是对一些与生态保护措施有冲突的问题提前进行处置,如矿业权、工业开发、城镇建设等,提出有序退出预案。第三要科学划定论证边界范围,既要将体现国家公园核心价值的区域完整保护起来,又要实事求是,结合管理机构设置以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多因素综合分析合理区划范围,划界过程也就是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过程。最后,做好宣传教育,推广普及国家公园理念,促进地方政府、当地社区和一些利益相关者形成建设共识。
构建动态开放和考核评估机制。国家公园创建实行动态开放的候选区机制,国家公园候选区确实无法达到设立要求的,可以不予设立。对未纳入布局方案的保护关键区域,统筹国家生态战略安全需要和管理可行性等因素,经科学评估,可以按程序增补为国家公园候选区。同时,建立国家公园评估退出机制,国家公园一旦设立,将定期组织对保护管理成效、规划实施等开展评估,对评估不达标或造成自然资源资产重大损失的,将启动黄牌机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经评估确无法整改到位的启动退出机制。
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按照《方案》明确的国家公园建设重点任务推动高质量建设。一是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责清单和资产负债表,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有序推进特许经营,加强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利用监管。二是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实施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自然遗迹保护,开展退化土地、废弃工矿地等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加强野外巡护和监管。三是统筹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明确生产生活边界,制定社区帮扶政策,完善社区参与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途径。四是加强科技支撑保障,建立国家公园旗舰物种保护研究机构,设置野外长期研究基地,加强重大课题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多层次科研合作平台。五是提升监测监管水平,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智慧国家公园。六是增强科普宣教能力,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完善科普宣教和生态体验设施,科学布局入口社区、生态营地、精品体验路线等,塑造国家公园品牌。(作者单位:国家公园研究院)
本报讯 报道员郭静报道2月9日,全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视频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传达了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2021年森林督查问题整改情况和2022年森林督查问题,总结了2022年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情况,研究分析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了2023年全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重点工作。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李灵军出席会议并讲线年,全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克服新冠疫情等多重困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积极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规范林木采伐管理,扎实开展森林督查,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当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形势依然严峻,全省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李灵军强调,2023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做好林地使用和林木采伐管理工作,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强使用林地监管,严格落实经营性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占补平衡政策,节约集约使用林地,保障好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做好调查监测和规划编制工作,打牢森林资源管理基础。统筹协调好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全省森林资源普查、省县两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充分发挥森林督查利剑作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严肃查处整改破坏森林资源问题,强化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
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省林业局有关处室、单位和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及工作人员分别在主会场、分会场参会。
为推进科技兴林、服务春季造林、助力乡村振兴,2月8日,省林业局科技处以视频会议形式举办第一期河南林业科技培训。培训邀请河南农业大学李继东教授,围绕春季造林技术要点,讲解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时间选择、苗木准备、植苗造林技术要点和干旱地提高成活率技术等5个方面内容。全省林业系统有关业务人员、林业科技特派员、林业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等共计367人参加。
下一步,河南林业科技培训将围绕林业科技需求,适时讲解有关林业科技成果、适用技术、科技政策以及科技特派员工作等内容。
近期,济源示范区林业局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抓紧抓好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2023年各项林业工作目标任务。一是深入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对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作进行再传达、再学习,号召全市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统一思想认识,充分激发凝心聚力、埋头苦干、追赶超越的信心和干劲,推动济源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精心谋划2023年林业工作。总结2022年林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面梳理2023年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更新工作理念、抓好贯彻落实,推动林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大力实施森林提质增效、森林资源保护、产业提档升级、林业科技科研提升四大工程,推动济源林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3年,济源计划完成营造林不少于4.3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58%以上,湿地保护率稳定在67%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5‰以下,林业产业产值超过26亿元,森林河南目标考核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镇平县级林长开展巡林 本报讯 报道员王建阁报道2月9日,镇平县县级林长到赵河省级公园开展巡林,实地调研生态廊道建设、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等工作情况,强调高度重视林长制工作,积极履行林长职责,主动开展巡林;要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强化火源监管,加大巡护巡查和日常管护力度;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林长巡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月8日,新密市林业局组织召开2023年沿黄干流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强调要高度重视,吃透政策,对照创建标准,树立精品意识,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特色,打造示范亮点,抢抓春季黄金绿化时间,确保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建设任务。★
2月8日,南阳市宛城区林业局组织检疫人员到红泥湾镇开展草履蚧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按照“防早、防小”工作要求,通过缠胶带、涂抹拦虫虎的方式开展草履蚧防治,确保幼虫不上树、有虫不成灾,坚决完成草履蚧防治任务。★
日前,国有方城县大寺林场提前规划造林地块,细分造林任务,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要求,抢抓当前有利时机,开展春季植树造林工作,计划整地造林50亩,栽植侧柏、元宝枫等防风林树种11000株。
连日来,行走在黄河生态廊道河南灵宝段上,沿线道路上数台挖掘机正有序作业,6个专业工程队100多个工人正忙着栽树、培土、浇水,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向绿而行、向美而行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在金城大地徐徐展开。今年以来,灵宝市紧抓当前有利时机,积极开展黄河生态廊道绿化行动,围绕“增绿、增容、增彩、增效”要求,严守施工标准,CQ9电子加强现场调度,日均出动机械10余台,挖坑3000余个,日出动人工120余人,从路边清表、放线、点坑、挖坑,到栽植、回填、支撑、浇水、修枝、涂白等各道工序有序进行。截至目前,已经完成黄河生态廊道灵宝段清表和挖坑任务,栽植雪松、白皮松、银杏、黄金槐、红叶石楠球等各类苗木1.1万余株。
据了解,灵宝市黄河生态廊道全长60公里,适宜绿化路段50余公里,道路两侧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工程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坚持绿化与美化、造林与造景有机结合,围绕道家文化(老子、道德经)、产业文化(苹果、枣等)、黄河文化,打造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活力水岸、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生态廊道。
“我们在护绿、CQ9电子增绿、管绿、用绿、活绿方面下功夫,采取乔、冠、草搭配,多点式组团,实现绿化、彩化、美化、多样化有机结合,严控每一道工序,做好每一个细节,确保把灵宝黄河生态廊道工程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示范样板工程。”市林业局局党组书记张建强在现场介绍说。
春风拂面好时节、植树播绿正当时,灵宝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据悉,2023年,灵宝市国土绿化行动计划人工造林1万亩、飞播造林2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建设科学绿化示范项目2个、创建1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和10个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完成黄河生态廊道绿化提升工程60公里,让美丽灵宝的绿色底图更加亮丽。(张建兴)
2月8日,郑州市林业工作总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新密市刘寨镇满枝合作社指导春季林果生产,开展技术服务,帮助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为林企林农送去了最好的科技“新年礼”。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正是林果生产的关键时期。技术人员在现场认真查看了各种果树生长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现场演示了杏李、大樱桃、苹果的整形修剪,详细讲解了各种果树施肥、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技术。
林业科技下基层,有效解决了林企林农的实际困难,对促进林业产业持续增产增收有着积极意义。下一步,郑州市林业工作总站将继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服务林企林农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2月8日,笔者来到南召县小店乡千亩桃园生态观光采摘园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层层梯田一眼望不到边,数十辆大型挖掘机分散在周边山头平整田地,数千亩荒坡换新颜。放眼望去,满山的梯田非常壮阔,跌宕起伏,气势宏大,连绵不绝,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3000余亩,千亩桃园生态观光采摘园基地辐射周边小店村、川店村、七岔村等3个行政村,幅员辽阔,面积庞大。高规格建设集特色园林、乡村旅游、果园采摘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打造集生态休闲养生、山水田园风情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旅游节点,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示范区。
南召县森源公司出动大型机械320余台次,流转、调整530余户群众荒坡地。目前,土地流转和基地平整已基本进行完毕,千亩桃园初显壮美景观。抓住春季植树的黄金期,第一批次的冬桃将于今年3月底前完成栽植。
南召县小店乡乡长李伟在桃园基地指着巨幅规划图说:“按照项目规划,千亩桃园生态观光基地连片栽植冬桃、秋月梨、软籽石榴等。后期配套在桃林中建设休闲凉亭、小木屋,打造别具一格的世外桃花源,吸引广大游客前来休闲观光。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周边7个行政村1500余名群众从事园林管护、发展水果批发零售、培育乡村旅游等,直接促进周边数千名群众增收致富,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初春时节南召县皇后乡天桥村漫山遍野的辛夷花迎风怒放,这里是中国辛夷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在万亩辛夷林中,南召县皇后乡政府投资15亿元,携手南召县恒利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新建“中国辛夷谷”,打造集辛夷示范化种植、晾晒、深加工及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的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涉及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红色教育基地等5个板块,擦亮“中国辛夷之乡”名片,形成“世界辛夷看中国,中国辛夷在南召”的战略格局。
“中国辛夷谷”项目2022年5月份一期工程启动,建设天桥辛夷晾晒场,该项目投资2700万元,占地88.58亩,建设4座标准化晾晒厂房、2座检测储存车间、1座常温储存冷库、1栋办公大楼。目前征地、场平已完成,车间已建成2座,项目完成后年产值5000万元,2个村增加村集体收入100万元,带动就业120人,实现群众可持续增收。
南召县注重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聚焦以工带农、以游补链,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建成中药材博物馆等旅游点,依托县内涉农龙头企业和中医药加工骨干企业、农副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围绕“春赏玉兰夏避暑、秋观红叶冬滑雪”,打造以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科普研学、乡村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农旅融合旅游新业态。
南召县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民”模式,打造形态各异、特色各异的乡村旅游,发展景区周边乡村游、乡土文化体验游、特色农业体验游等。推进鸭河口库区国储林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云阳镇乡村振兴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乔端镇宝天曼乡村振兴文旅综合开发项目、马市坪伏牛山天池文旅示范区项目、天池电站旅游度假区东花园中草药产业示范区项目、马市坪乡焦园村西花园民宿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国际玉兰花博园、唐庄万亩桃园、玉兰生态观光园、国际玉兰花木城、铁佛寺石头村,打造一批河南省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形成景区带动、景镇联动、农游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局面。( 南召县委宣传部 廖涛 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