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895448712
当前位置: CQ9电子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CQ9电子家门口种树广州成立首个绿化公咨委 首次全覆盖民意调查

时间:2023-03-01 13:01:03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CQ9电子街坊张姨一边和着植树工人们搬动树木的节拍高声喊道,一边不停地举着手机拍视频。拍完后马上发到朋友圈:“今天是植树节,祝大家都能种下想种的树。”望着自家楼前葱郁的香樟树,她开心地说:“种树好啊,遮阴啊!”

  刚刚过去的这个植树节,广州的网红历史街区盐运西比往日更热闹,街坊们期盼多日的绿化补植终于全面开工了。副区长(街道党工委书记)、居委主任、绿化补植公咨委的委员们都来了,他们为新树培土、浇水,连路过的街坊婆婆和小朋友都雀跃地抄起铁铲加把手。

  这个网红街区,首开先河成立有决策权的社区绿化公咨委,征集居民、公众意见;为选树种首次对社区居民进行全覆盖民意调查;并进行了三次专家评审。

  根据去年11月实施的《广州市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意见(试行)》要求,健全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机制。盐运西绿化补植也是此政策实施后首个成立城市更新公咨委的项目。

  在小尺度的历史文化街区植树,需要平衡各种复杂的限制条件与诉求:保护历史建筑及地下管线的安全;保证消防通道;改善生态环境;满足居民的需要与偏好。盐运西绿化改造在以往的专家评审之外,引入了公咨委和居民调查两种公众参与方式,其探索能否为今后的历史街区绿化提供镜鉴?

  盐运西因其为清代盐运司所在地而得名,主街盐运西正街长150米,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位于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分布有20世纪30年代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洋楼建筑,婆娑的榕荫掩映下,古朴幽雅的盐运西曾是文化爱好者的打卡地。

  据老街坊回忆,建设初期并无绿化,“文革”前后始有零星种植,上世纪90年代前后大量种植小叶榕。

  2018年,盐运西老旧小区微改造被列入城市更新年度计划。项目投资总额约3601万元。由越秀区旧城改造项目办公室实施,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和建勘勘测有限公司设计。

  2020年12月开始动工,去年5月开始绿化工程,砍伐小叶榕、麻楝等44株,迁移小叶榕11株,计划全部改种开花树。绿化工程后暂停,重新设计方案。

  1月21日,盐运西微改造实施单位越秀区房管局和属地北京街道办发布公告,成立盐运西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绿化补植公众意见咨询委员会,公开向社会招募委员。

  共有21人报名,最终确定19名委员,其中利益相关方代表7名(常住居民5名,社工站主任1名,居委会主任1名)、专业人士7名、市民1名、政协委员2名、人大代表2名。

  公咨委是政府重大民生决策征询民意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成立盐运西公咨委目的是为了防止城市更新中造成破坏性建设问题,纠正盐运西微改造项目在之前绿化施工的偏差,进一步规范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过程,提高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准确性。

  在公咨委成立前,实施方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分析,组织两次居民座谈,一次全覆盖的居民、商户等问卷调查,两次专家评审会。

  经可行性研究,设计单位认为南北向的盐运西正街有9米宽,但夏季较晒,街道宽度可满足消防车道要求,地下管线也分布在街道中部下方,街道两侧适宜补植树木。三条内巷采光较差,且无法满足树木生长空间,不宜补植。

  计划补植树木30株,设计单位为保护历史建筑及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的安全,不再选用以前浅根性、侧根生长发达的小叶榕,去年绿化停工之前,已种下5株红花风铃木、2株四季桂。

  重新设计方案前,越秀区城市更新项目管理中心分别召集了两次居民代表座谈会,征询意见。

  2022年1月初,越秀区房管局委托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团队,对社区居民、商户等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在收集到的415份样本中,有109名居民希望种植密度低、采光好;有104名居民则相反,要求密度高,遮阴好,喜光与喜阴者不相上下。58人无意见。

  而在调查问卷提供的10种树种中,花树四季桂最受青睐,投票数高达240票。

  在1月底出炉的方案中,设计单位为满足居民的这一偏好,兼顾采光、遮阴、安全等的需求,选择以四季桂主打,共计11株;搭配种植枝叶疏朗、落叶且高大的朴树10株。

  越秀区城市更新项目管理中心还两次召开专家评审会,采纳专家会意见,为保留居民对榕树的生活记忆,在九曜坊补种一棵大叶榕,与正街中保留下来的大叶榕相呼应。与前期种下的南面5株红花风铃木相呼应,在正街北面植3株红花风铃木。

  首先是红花风铃木作为外来树种遭反对,公咨委委员、新快报深读新闻部主任何姗建议依照《广州市科学绿化实施意见》要求,积极采用乡土树种,审慎使用外来树种。公咨委主任韩志鹏也持反对意见,对于前期已种下的5株,为免伤害树木,同意保留。

  朴树作为落叶树种,也招来异议,公咨委副主任、原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总工陈守亚指出:按设计规范,要求常绿树木占70%,落叶只占30%,强调生态功能,常绿树木还可以遮阴,但方案中朴树、红花风铃木是落叶树,超过50%。要调整,朴树一定要减少,可以考虑樟树,常绿,直根系。

  四季桂作为主打树种的地位也受到质疑,何姗表示会前征询过四位园林绿化专家的意见,专家们一致认为,CQ9电子老旧小区绿化改造应以绿化为主,美化为辅,应在树种选择上注重生态功能,同时兼顾其他因素,四季桂是灌木或小乔木,绿量小,生态效益不高,完全不遮阴,只能作为点缀,反对四季桂占比过多,可以考虑部分调整为樟树、白兰等生态价值高,同时兼顾街区限制条件的树种。

  公咨委副主任、盐运西社区党委书记任韩冬也指出:“居民的问卷调查中,选择朴树不是很高,像樟树、白兰这些受居民认同的树,是不是应该多重视一点?希望调整一下朴树和四季桂的比例。”

  根据1月初的问卷调查,樟树、白兰的呼声也很高,在10个树种中,分别以108、98票位居第三、四位。而朴树仅54票,在10个树种中列第7位。

  上述意见都被采纳,方案被调整为:以香樟7株、CQ9电子朴树6株为主干树种,搭配居民喜欢的花树9株四季桂、2株白兰,新植3 株红花风铃木被淘汰,其他树种数量不变。

  除了植树,方案还采纳了专家及公咨委委员的建议:增加立体绿化,种植攀藤植物,补充花基、花箱、花坛等多种绿化形式,增加地面绿量。

  这一方案在最后一轮专家评审会中,从建筑保护、树木保护、景观效果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完善:

  为免九曜坊生长空间不足,以及朴树对大叶榕喧宾夺主,将两株朴树换成常绿、耐荫、对建筑影响小、中等体量的阴香。

  为免朴树遮挡历史建筑立面景观,以及形成风貌协调的组团,将正街北部的3株朴树、3株香樟全部换成阴香。

  为确保历史建筑基础和地下管线安全,专家建议细化树穴规格,明确物理阻隔方案,确定树穴表面覆盖等具体做法,选择原冠假植苗。

  好事多磨,在社区现场公示方案及树穴开挖期间,有三户居民以影响晾晒为由反对在其门前种植白兰、香樟,经建设单位、街道与居民协商,拟调整为四季桂。

  调整后的方案在提交公咨委审议时引发了激烈的交锋,有居民委员、政协委员提出要充分考虑居民意见、住户晾晒,不能为大部分人遮阴牺牲小部分人利益。

  陈守亚认为,目前选的乔木冠幅不像以往榕树那么高大浓密,不会影响晾晒。绿化种植重生态功能,是净化环境,遮阴,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要从整体居民造福为前提考虑,政府应该向居民宣传绿化知识,取得共识。

  何姗指出,倘若这几户都换成四季桂,那么正街西侧超过2/3的路段只有两株白兰,其他全部是四季桂和两株落叶乔木红花风铃木,居民遮阴及社区绿量会大受影响,公共利益会受损。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三设计院院长杜凡建议多选白兰,因为考虑大部分人遮阴需求,而个别居民又希望保证晾晒质量,白兰有条件平衡各方要求。合适树形的白兰,不会过多遮挡二层阳台晾晒所需的阳光和风。白兰会向上生长,适时地通过逐步生理修剪,可最大限度保证晾晒质量。而乡土植物白兰,本身是岭南人喜闻乐见的芳香植物。

  最后经过表决,有两户调整为四季桂的方案被通过。另有一户因把衣服晾晒到人行道上,受到委员批评,未能改种四季桂。

  “绿化补种方案的形成过程在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街区限制性条件和绿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公众参与上要总结一些很好的经验,希望这一次的试验能够给我们以后类似的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示范性作用。我们在这方面还可以继续深化。”

  参与过两轮专家评审的广州大学董黎教授对盐运西绿化补植方案决策工作提出了这一建议,有公咨委委员和评审专家也表达了相同的期望。

  新快报记者自2013年起参与普查盐运西历史建筑,到近年的微改造及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多次对社区进行过调查报道。作为公咨委的委员,全程参与了公咨委的三次会议,列席了最后一次专家评审会,并对社区植树现场及利益相关者包括居民、商户、社区内的单位及路人进行了调查。

  根据参与公咨委工作及调查,可以看到,整个绿化补种方案决策过程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

  前期可行性研究——居民全覆盖调查与两轮专家评审——公咨委意见征集、讨论——第三轮专家论证——公示——公咨委审议。

  方案首先保障居民(地下管线、公共设施、消防车道)及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的安全,保护历史街区风貌;注重科学绿化的生态效益;同时满足居民偏好与诉求;还考虑到社区记忆的延续。

  从初期的方案到最终的方案,最大的变化是从居民喜欢的开花灌木四季桂主打转变成公咨委及专家建议的生态效益高、绿量高的常绿乔木阴香、香樟、白兰担纲,同时搭配四季桂,并且淘汰了外来树种红花风铃木。体现了科学、生态的绿化导向,以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原则。

  “我多次去现场看过,我特别留意对历史建筑的影响,方案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影响。”公咨委委员、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梁智坚也参与过前期的专家评审,他对方案给予肯定。

  公咨委的居民委员吴志培说:“绿化环境,造福街坊,很好!街坊无太多要求,一要安全,二要美化,有树,有花,有草就好。”

  居民委员伍少芬喜欢开花树,多次表达要在家门口种一棵四季桂,又觉得“天热晒得不得了,想要一棵遮阴的白兰树。对我们居民最好就是有花有绿叶。但又担心影响楼上采光。”现在她家门口种了两棵四季桂,尽管不遮阴,她还是表示:“没什么所谓,想要这样就要不了那样,有棵树就行了,起码不用光秃秃的,有棵树都能空气好一点。”

  越秀区副区长、北京街道党工委书记肖逢春表示:“公咨委是一个探索性的工作,是越秀区在重大民生决策遵循群众意见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为了在决策过程中更好践行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特别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CQ9电子”

  公咨委主任韩志鹏评价:“公咨委是广州创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议事机制,而盐运西这个案例,可以讲是政府与公咨委与居民合作治理社区的一个成果。”

  但是,对于最终方案30株树木中灌木四季桂占1/3,公咨委委员陈守亚仍感到遗憾,他说:“种乔木是合理的,种太多灌木无济于事,生态效益不大,不遮阴。”

  桂花的占比大,是因为满足居民喜花树和不影响晾晒的需要。从居民的“景观优先”与委员、专家“生态景观并重”的差异,反映出居民公众参与“民主”有余,但“科学”不足,科学性、专业性尚待加强。

  新快报记者随机调查了盐运西的26位居民、商户、单位代表、路人,所有人都表示不了解树木的特性、功能,也不懂绿化生态方面的知识:

  “给我挑的树当然不是都认识啦,又不是读这方面的,也不是很熟这方面的知识。平时不太关心生态这方面,也不了解。我只会关心树好看不好看,我会觉得高的树木比矮的树好看。它不会挡到人。”(商户缪先生)

  “我不知道,不清楚。我只是关心开不开花,有没有叶子能遮阴。我也不懂,漂亮、对人体好就行了。什么树对人体好我不清楚,不了解。”(九曜坊商户)

  “生态效益我不在乎,没什么理念。这些我不懂,生态就是美观啊。”(居民张叔)

  而从调查问卷看,10种供选择的树木是小叶榕、朴树、香樟、红花风铃木、四季桂、宫粉紫荆、蓝花楹、白兰、海南蒲桃、复羽叶栾树,只列出了这些树种是否落叶、枝叶是否茂密、花期这些直观的外表特征,并没有介绍这些树属于大中小乔木、灌木哪一类,生态效益、绿量、功效如何等。

  而根据调查问卷,上述10种树中,居民票选位居前两位的都是绿量不高的开花树:四季桂(240票)、红花风铃木(151票),遥遥领先于生态效益较高的第三、四位的香樟(108票)、CQ9电子白兰(98票),后者票数未过半。

  在新快报记者调查中,大部分居民、单位因为缺乏树木知识,多数是从美观、CQ9电子开花、遮阴来各取所需,在有参与问卷调查的10位居民、商户中,仅三位记得选了四季桂、红花风铃木,是因为看到已经种了,先入为主,其他人竟然完全忘记当时选的是什么树。

  居民李婆婆建议:“应该把几种树的特性和功效列出来,在街上拉个横幅给大家看,放张桌子和问卷,大家在喜欢的树上打钩,然后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

  民调缺乏对居民有关树木、生态知识的教育与科普,应该以公众参与为契机,向居民普及科学绿化的观念与知识。而在国外公众参与中,尤其是专业性强的公共决策,在有效地参与决策之前,都必须对议题进行专业解释,帮助公众理解、具备参与的能力与知识,通常都有中立的非政府组织通过科普对市民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引导。

  近日出台的《广州市科学绿化实施意见》,在强化公众参与方面,也要求“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和科学绿化宣传,弘扬科学绿化理念,普及科学绿化知识”。

  评审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林广思也认同:公众参与的程序和方法可以做得更好。

  评审专家、原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的副总工叶振华则建议:应通过科普宣传和对社区绿化的成功案例介绍,尽可能让居民直观地了解社区绿化的意义、方式和效果。

  韩志鹏认为:“怎么种树?种什么树?既要征询民意,也要讲究科学,要科普。我个人通过绿化公咨委这个平台,也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

  事实上,不仅居民缺乏生态观念,甚至问卷调查单位、设计单位和个别非园林绿化专业的专家、公咨委委员也有误区:

  在民调单位提供的建议里,有气候适应、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居民期望、观赏价值、房屋安全、维护成本几种考量因素,独缺生态功能;在初期设计方案列出10种树种的评估指标中,不见生态效益这一指标。

  民调单位、设计单位也在公咨委会议上表示,不可否认,绿化是非常专业的领域,公众肯定不具备大部分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个小区是历史文化街区,不是一个公园,这个小区不是生态功能为主,是居住和历史建筑保护,居民只需要知道自己的小区是安全的、美观的、舒适的,至于生态方面可能不是居民需要主要考虑的。

  对此,何姗指出,历史文化街区同样需要生态功能,而且与历史保护并不矛盾,从1999年《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2012年《广州市绿化条例》至今就规定,居住区、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旧城改造区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而正在公示的《广州市绿化条例》修订稿除了保留上述规定,还新增规定: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建设活动,不得减少原有的绿地面积。有绿地率要求,说明就有生态功能要求。

  公咨委委员陈守亚主张:“根据法律,居住区绿地率30%,居住区就是要绿化。在各方面情况、意见都考虑到的情况下,要注意生态建设。广州的绿化特点是常绿占70%。树种合理不合理,应该从绿化功能考虑,绿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防尘,防噪,净化空气,碳中和,广东地区的遮阴,最后是美化。”

  评审专家叶振华认为:“绿化生态效益由含氧量、负离子浓度、滞尘量、细菌含量以及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强度等指标综合体现出来,要在一定范围内观测才能体现其客观性及科学性,绿量是影响生态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是零散的分布绿量,也可通过累积和叠加,影响到整体的生态效益。在相同的生长环境、长势及数量下,大中小乔木与灌木的绿量与生态效益是递减的,在社区绿化设计中,绿化功能应尽量体现出来。”

  对于有公咨委委员说“在生态效益和生活质量之间,生活质量更重要”,叶振华指出:“她所指的生活质量,都是可直接感受出来的,而生态效益,除了遮阴外,其他的功能并不是那么直接感受出来,所以提到生态效益,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觉得绿化率高低与我的生活无影响,也无关系。”

  韩志鹏用一个通俗的类比道 :“社区里的树木,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降噪防尘,改善生态的功能非常突出,相信每个居民都受益。社区如果没有树木,和沙漠又有什么区别呢?”


标签:绿化资讯

【产品推荐】